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elementname

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

【 发布日期:2021-03-17 | 点击:


01教研室负责人主要教学业绩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负责人黄志良教授主要从事无机光电材料与功能矿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湖北省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负责人,湖北省品牌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负责人,武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先后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曾任教育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02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基本情况

0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疫情前一年度(2019)开展教研情况

04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严谨治学、从严执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风,严格规范执教行为,所有教师历年师德考核均为合格以上。按照“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的要求建设师资队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鼓励教师出国或国内进修,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所有教师均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6%,具有海外求学或访学经历的占33%。通过参与科研成果产业化与参加湖北省博士服务团等方式不断增长教师的工程经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约占90%。现任教师中包括湖北省青年百人1名、“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3人、“工大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77.8%。

为每位青年教师选派教学水平高的老师进行指导,并制定培养计划,教研室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落实与督促,切实做好传帮带。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观摩教学、教学研讨与讲课比赛,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过好“教学关”。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师德高尚、业务水平优良、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科学素养高、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全家福

05教研室日常组织与管理

教研室按照教务处的相关文件要求组织制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由材料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后再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最后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后形成可执行文件。教务处按核定的培养方案在每学期中后期下达下学期的教学计划,教研室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任课教师及实验室,并确定每门课的教学目标,对材料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等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小组承担教学任务。除非受不可抗力影响,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否则暂停教学工作。

任课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目标选订教材、编写教学日历、教案与课件,教研室审核通过后执行。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表上课,原则上不得调停课,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须由教师申请,教研室、学院、教务处分别核准,且每学期不得超过2次。课堂与实验教学均以产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实验室制定了严格的安全保障制度,实验指导老师要进行安全培训,学院有专人负责不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教研室、学院、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不定期听课,教研室组织进行课程考核审核与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结课后学生进行网上评教,教研室全面、及时掌控本科教学状态,共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06教研室组织工作特色与优势

(1)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凝聚力强。

教研室正副主任按照分工管理各类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等工作,党支部书记负责党建、思政工作与协调服务。设立专业负责人研究、把握专业建设方向与建设方案。按照专业课程的性质设置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实践教学、新型无机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等教学小组,由小组长统筹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调配教学资源。按照专业建设现状,设置工程教育认证领导小组,由小组长统筹安排各项认证工作。各专项负责人集思广益提出工作方案,由教研室主任负责落实、实施。长期以来,教研室老师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风清气正,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创新团队2017年建设期满被学校评为优秀,有力地推动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材料科学类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置、材料工程类课程立足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方向课则瞄准区域经济与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形成了新型无机材料与绿色建筑材料两个方向。对材料科学、材料工程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优化,改善课程衔接,删减重复、冗余内容。对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团队进行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成“材料科学基础”湖北省精品课程与校级视频公开课以及2门校级精品课程,“无机非金属材料本科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获05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工程能力。

实施“3+1”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用3个学年完成课程学习、1个学年进行专业实习、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实践训练。专业实践类课程按四模块(实验、实习、设计、研究)、三阶段(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应用)设置,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兼顾了设计与研究,为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中设计、研究两项指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通过对实验、实习、设计、研究等各类实践教学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合理评估,对各不同环节均制定相应的量化指标,推行量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绿色建材实践教学平台与专业工程教育实践平台分别获得2010年中央财政与18年湖北省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建成了三峡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示范实践教学基地以及8个校级挂牌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指导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实习与毕业实践教学。依托磷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材料与膜技术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碳化硅陶瓷膜中试基地以及产业化实体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本科生综合实验与毕业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宜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05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地方高校太阳集团tyc151教学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18年三等奖。

(4)完善培养模式,托举创新人才。

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无缝结合,教与学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深度结合,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发展高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实训平台获得16年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建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所长”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行导师制,吸纳学生进入课题组,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申报各类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学生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助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相关成果“材料类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基于“五个结合”的地方高校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分别获得09年、18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5)科技创新引领,校企合作育人。

学生在“材料工学综合实验”阶段就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毕业论文阶段可选择同一导师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以碳化硅陶瓷膜制备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过程为例,学生不仅参加了前期的研发工作,而且在老师引导下参与了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建、工厂设计、设备安装与试运行以及达标投产的全过程,经历了创新创业的完整训练。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升级改造中,也得到了迪洁公司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大力支持,确保了学生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毕业后进入迪洁公司工作的学生,持有公司的技术股份,4名学生作为“高性能碳化硅陶瓷膜制备成套技术与产业化”的主要完成人获得201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形成了“学生参与创新,教师引导创业,师生共享成果”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07教研室成员对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具体建设工作心得分享

张占辉老师(教学副院长):

1.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统一全体教工思想认识

2018年经过研讨和调研,学院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列入了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教研室多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该项申报工作,统一全体教工思想认识,在教务处、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学院领导班子与无机非金属工程教研室上下合作,团结一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0年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申请获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受理,并且成功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以申报为契机,强化教研室专业内涵建设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认真总结过往的成功经验,仔细分析自身的优势,并查找与兄弟院校同类专业间的差距点,在本专业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上下深功夫、出实招、显实效、得实果。因此,2020年《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被认定为省级金课,徐慢教授被评为中国膜行业教育名师,胡朴博士入选湖北百人,教研室教学相关成果获得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3.做实全员导师制,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讨论制定本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度,规范导师的工作方式,量化与学生的交流频次,树立高尚的师德风范,用责、用心、用情投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主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以在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铜奖的“碳化硅陶瓷膜”学生团队为例,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参加了前期的研发工作,而且参与了产业化初创公司的创建、工厂设计、设备安装与试运行以及达标投产的全过程,经历了创新创业的完整训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挑战杯”全国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我梦见-楚天创客”大赛、“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张芳老师:“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是全体教研室老师共同的责任,专业建设好了才能培养出符合国际工程认证标准的合格毕业生!”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集体备课场景